包恢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生平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包恢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熟史。曾在父辈学堂为那些门下学子讲释《大学》,其雄才宏辩,将孟子学说的要旨阐发得恰到好处,使百余名学子无不惊羡,父辈也赞叹不已。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盘居山中,自称“活佛”,装神弄鬼,愚弄乡民,扰乱民风。包恢得知后,将其捉拿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后在建宁府时,又多次破除迷信,惩治妖僧,处置借饥荒之机大肆敲诈士民、受取不义之财的奸吏,政声显著。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因其“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改任刑部侍郎、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今苏州)府兼发运。此时有劣绅强夺民田,反诬士民抗租。包恢上疏陈明始末,使豪强得到惩治,田归原主。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时年87岁,临终时告诫亲人要节俭办丧。度宗闻其遗表,甚为叹息,将他比作程颢、程颐,赠少保、谥“文肃”,并送银绢五百资办丧事。 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生平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包恢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熟史。曾在父辈学堂为那些门下学子讲释《大学》,其雄才宏辩,将孟子学说的要旨阐发得恰到好处,使百余名学子无不惊羡,父辈也赞叹不已。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盘居山中,自称“活佛”,装神弄鬼,愚弄乡民,扰乱民风。包恢得知后,将其捉拿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后在建宁府时,又多次破除迷信,惩治妖僧,处置借饥荒之机大肆敲诈士民、受取不义之财的奸吏,政声显著。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因其“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改任刑部侍郎、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今苏州)府兼发运。此时有劣绅强夺民田,反诬士民抗租。包恢上疏陈明始末,使豪强得到惩治,田归原主。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时年87岁,临终时告诫亲人要节俭办丧。度宗闻其遗表,甚为叹息,将他比作程颢、程颐,赠少保、谥“文肃”,并送银绢五百资办丧事。 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作者《包恢》的诗文
赏析

同李文溪游通天窍

包恢包恢 〔宋代〕

石如红玉间乌金,上与天通直下临。
中似室庐犹短浅,外多窟宅却幽深。
公真清献游同昔,我匪元公趣异今。
但幸附名镌在石,当坚一介不移心。
赏析

题碧岩二首

包恢包恢 〔宋代〕

碧岩只在丹霞里,丹碧从他色自殊。
我断不随他境转,身心一定誓无渝。
赏析

和陈七峰七诗韵

包恢包恢 〔宋代〕

万分川流异,一本大化同。
小闭即俱塞,大彻何不通。
大人犹赤子,少成同老翁。
今古任异世,不息将何穷。
赏析

江心寺

包恢包恢 〔宋代〕

心无倚着绝沉浮,力破回澜岿独留。
远过金山推碧玉,屹如砥柱立中流。
木犹桂在月中植,人似身来镜里游。
况是清秋方净练,真成银汉着孤舟。
赏析

李养源自号蒙泉求诗于东包某作此以赠之

包恢包恢 〔宋代〕

水象童蒙,以出伊始。
泉乃白水,出自艮止。
天一初生,纯一清明。
厥初始达,犹元而亨。
当其蒙稚,涓涓犹细。
及其渐进,混混未上。
如玉与珠,不曰白乎。
如冰与雪,湛不可污。
反求诸己,心正如是。
有生之初,纯白纯懿。
养之於蒙,作圣之功。
大人不失,与赤子同。
圣如夫子,皜彻表里。
溥博渊泉,浩浩渊渊。
皓如银河,月流星连。
仰观先圣,本同一性。
自始失养,遂终失正。
气或杂之,内欲蔽伊。
官或不思,外引远而。
蒙反成失,白反变黑。
黑水西流,清渭南隔。
君在家庭,羽若少成。
异彼污世,同流浊泾。
外引内欲,永绝勿赎。
蒙养宜深,洊羽宜熟。
濬发尔源,如发蒙然。
放乎四海,波涛际天。
学有源委,海可至矣。
所不然者,有如白水。
赏析

马上口占感梅感事二首 其二

包恢包恢 〔宋代〕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馀,咸谓物吐气。老奸与宿赃,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愿留泉民意。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赏析

送蒙斋赴召六首 其四

包恢包恢 〔宋代〕

扶颠而持危,在天下大势。拨乱而存亡,在国家大计。

一司一事间,未足系兴替。马援为郡守,尚不屑烦细。

惟大姓黠羌,不容有违戾。况为公与卿,不思大经济。

今大姓黠羌,几倍过汉世。中有根木存,犹在加护卫。

大都如弈棋,败局如已逝。如有一胜著,败乃以胜继。

巽当知衡权,是乃德之制。果哉末之难,圆神妙龟筮。

愿言其吉凶,大辟天地闭。

赏析

金溪道中六首 其四

包恢包恢 〔宋代〕

木落叶栖风,阵阵着肌体。应忆故园花,欲开为寒止。

赏析

谢王洪伯惠酒炭米五首 其四

包恢包恢 〔宋代〕

风雪太清白,顾怀似斯人。超然万松表,一洗肝胆新。

赠饶仲信静镜

包恢包恢 〔宋代〕

乾不一动,静专动直。
坤不一静,静翕动辟。
艮不一止,动静以时。
本体如是,偏主则非。
惟学初机,贵以静入。
以至终养,贵以静羽。
本体既然,动静一如。
乾坤合德,无二无余。
心为天君,尊无伦比。
圣贤言心,初无认拟。
心比於镜,佛说云然。
镜虽有光,孰拟心天。
镜光则死,心光则活。
活则不滞,死则不豁。
佛法寂灭,匪乾匪坤。
若复本心,非彼能昏。
人以欲动,非动之性。
所以贵静,自动自静。
其道光明,无物可并。
以省尽伦,是为全人。
眼高四海,至此乃真。
© 2023 盛久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