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重山·端午

舒頔 舒頔〔元代〕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
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
碧艾:绿色的艾草。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
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吊:凭吊,悼念。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论量(liáng):评论,计较。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忠义: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
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句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
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此诗抒发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解:懂得,明白。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
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宋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赏析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创作背景

  《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舒頔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猜您喜欢
赏析

春生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赏析 注释 译文

寺人披见文公

左丘明左丘明 〔先秦〕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赏析

【中吕】上小楼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九日山中

白云与俱,青山无数。笑脱纱巾,卧品琼箫,醉解金鱼。尽一壶,酒再沽,不知归路,惜黄花翠微深处。

茅山书事

蕉风半箑,藤花一架。剑气穿云,丹光漏月,饭颗蒸霞。枣似瓜,酒满斝,仙翁留话,鹤飞归隐居松下。

湖上

松风满身,莲花古寺。凉月婵娟,翠羽参差,小屋茅茨。酒醒时,争赋诗,西湖清思,访孤山爱梅处士。

春思十五首

屏山倦倚,眉尖蹙翠。怪煞书迟,盼得人回,又怕春归。绣枕推,初睡起,忧心如醉,问西国海棠开未?

春光未归,佳人沉醉。庭院深深,杨柳依依,燕子飞飞。玉漏迟,翠管吹,绿情红意,月儿高海棠初睡。

荒园数亩,寒梅几树。废沼鸣蛙,疏篱吠犬,夜月啼乌。载乘舆,槌画鼓。兰舟何处?泣西风翠芳人去。

东风酒家,西施堪画。打令续麻,攧竹分茶,傍柳随花。不上马,手厮把,传情罗帕,小红楼断桥直下。

寒潭玉龙,仙山幺凤。春到南枝,人在西楼,笛怨东风。曲未终,酒不空,罗浮仙梦,月黄昏暗香浮动。

离愁自解,芳心无奈。燕亸金钗,翠冷罗鞋,风去瑶台。春又来,花自开,苏娘何在?玉骢西涌金门外。

花开后土,鹤鸣仙柱。明月高楼,临都老树,落日平芜。翠袖扶,醉老夫,金盘香露,教吹箫玉人何处?

前程万里,相思两地。燕国天寒,吴江月冷,楚岫云迷。绣幕围,锦帐垂,朱门深闭,燕来也那人归未?

湘皋二妃,瑶池相会。不御铅华,尽解红衣,半露冰肌。白凤飞,翠盖攲,玉簪斜坠,粉云香一奁秋意。

谁家艳姝?大然洛浦。秒水芙渠,春风笑语,道样妆梳。为交甫,解佩珠,花前相遇,紫云深彩鸾仙去。

寒食禁烟,寻芳人倦。醉墨银笺,新词罗扇,小袖金鞭。最可怜,信杳然,苍苔庭院,想桃花去年人面。

阳关画图,高唐词赋。水远色沉,节去蜂愁,月冷鸾孤。尽酒壶,洒泪珠,长亭西路,鹧鸪啼夕阳红树。

云萍浪梗,杨花心性。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一样离情。搊锦筝,合凤笙,无心闲听,为相思玉人成病。

云屏几宵?华青一觉。翠管声乾,青写信杳,玉蕊香销。苏小小,张好好,千金买笑,今何在玉容花貌?

西湖晚凉,凭阑凝望。人过莲船,桥横柳浪,酒卷荷觞云锦张,水镜香,波光摇荡,鹭鸶儿钓鱼矶上。
赏析

【中吕】朝天子_山中杂书三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山中杂书三首

罢手,去休,已落在渊明后。百年心事付沙鸥,更谁是忘机友。洞口渔舟,桥边村酒,这清闲何处有?树头,锦鸠,花外啼春昼。

夜长,未央,盼杀鸡三唱。东华听漏满靴霜,却笑渊明强。月朗禅床,风清鹤帐,梦不到名利场。草堂,暗香,春已到梅梢上。

醉馀,草书,李愿盘谷序。青山一片范宽图,怪我来何暮?鹤骨清瘦,蜗壳蘧庐,得安闲心自足。蹇驴,和酒壶,风雪梅花路。

野景亭

瓜田邵平,草堂杜陵,五柳庄彭泽令。牵牛篱落掩柴荆,犬吠林塘静。树顶蟾明,水面风生,听渔歌三四声。小亭,野景,动著我莼鲈兴。

酸斋席上听胡琴

玉鞭,翠钿,记马上昭君面。一梭银线解冰泉,碎拆俪珠串。雁舞秋烟,莺啼春院,伤心塞草边。醉仙,彩笺,写万里关山怨。

春思

见他,问咱,怎忘了当初话?东风残梦小窗纱,月冷秋千架。自把琵琶,灯前弹罢,春深不到家。五花,骏马,何处垂杨下。

梅友元帅席上

老夫,病余,尚草《长门赋》。阿莲娇吻贯骊珠,试听《莺啼序》。玉露冰壶,香风琼树,醉归来不用扶。小奴,按舞,看了梅花去。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庭芳·客中九日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范仲淹 〔宋代〕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萨都剌萨都剌 〔元代〕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赏析 注释 译文

河渎神·铜鼓赛神来

温庭筠温庭筠 〔唐代〕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赏析 注释 译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2023 盛久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